设计师如何提升学习收益?
前言:我们在上学一来一直都羡慕那种玩的多但是考的又好的人,别人学习的时候你在学习,别人玩的时候你也在学习,但是成绩总是提不上去。到了工作也是,别人工作你在工作,别人下班你还在加班。看似每天努力的工作学习着,仔细想想其实又会发现,一天下来好像又什么都没干。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们没有学习或者工作,而是学习效率太低了。
互联网的诞生,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难度,以前只有在行业内部才能获得的信息,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唾手可得,我们可以通过站酷、知乎类专业化平台,轻易获取到高质量的行业知识,我们能近距离接触到行业大V与其互动,我们欢乐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,吮吸着科技带来的成果。
不过你有没有发现,不同人的学习成效却大不相同?有的人学习知识可以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。有的人看了很多文章、听了很多课,也做了详细的笔记和摘抄,但一段时间后却大面积遗忘,学如竹篮打水。
学习收益低,区别在哪?
区别就在于前者建立了系统性认知,而后者摄入的只是大量碎片。
所以,是我们不够“聪明”,还是不够“努力”?都不是,而是大多数人缺少从底层建立认知的意识和能力。
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,那么一定要坚持底层思考,你的学习效率会提升200%以上。
什么是底层思考?
概括为一句话就是,刨根问底式探究。以下面两个例子说明:
1.LOGO设计,怎么学?
大多数人可能去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教程,你打开一篇文章《LOGO设计的10大方法》——首字母法….于是你来开始练习,按照这些方法一个个尝试学习,下一篇《LOGO设计的八8种创意方式与4个原则》—— 识别性:认得出、美观性:让人视觉愉悦、易用性:便于应用、关联性:尽量和产品有关系。你又学会一招。
如果是这样学习,就没抓住问题的本质,并不是说这些都不对,而是你学习的这些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论,你对你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停留在“浅认知”的层面。
而具备底层思维的人,会进一步探究“解释和指导这些方法论的规律”,比如
• 尝试寻找这些方法论是否有相关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?
• 学习别的高手对这个问题的“心理表征”是什么?
• 如果没有相关的更底层解释,我们是否也可以自己给出一个合理化的假设,然后不断去验证?
佐藤可士和曾说过,LOGO设计的关键是降低传播成本,如果你按照这个认知深度再进行训练和尝试,你是不是也能基于此自己推导出“LOGO设计的20种方法”呢?
实际上,当我们找到一个解题思路,它便会给我们返还无数的答案。
2.版式设计,应该怎么学?
你看了无数排版法则、图文组合技巧,学会了 C.R.A.P四条基本原则,但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内容。
想要获得更快速的成长,你还得进一步思考,排版的实质是什么?为什么这些方法适用,如何解释?
你最终发现,你所学的各种排版技巧都是在为一条规律服务——控制视觉动线。
而当你深刻的理解了其中的第一性原理,你的认知深度才会提升,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衍生出来的方法论和技巧,以及这些外在技巧的局限性。
很多工作多年,设计水平时好时坏的设计师,还得找大量参考借鉴其中的形式,本质上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深度思考,基本功不扎实。
因此,将时间花在对的地方非常重要,如果只有60分钟的时间,你应该花40分钟去思考你解决的问题是什么?解决方案假设的前提是什么?然后用20分钟来查阅相关资料。
而不是将60分钟全部用来“凭直觉”学习,否则你可能将大把精力都消耗在了细枝末节上。
三条思维方式
只有从底层思考,真正打通了认知阻塞,你才能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别人成长的更快。
为此,我找到了一个践行“底层思考”的学习对标对象——李叫兽(李靖)
李靖硕士还没毕业就成为了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,并且公众号文章颇具深度。
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人,但是一定刷到过他的文章《为什么你会写自嗨型文案?》《为什么你有十年经验,但成不了专家?》《89%的创意广告来自这6个模板》等等,其中不乏有多篇创意设计的方法论,这些文章在设计圈很多大号都转发过,其总结的深刻程度超越众多按部就班工作很久的“专业”设计师,这是为什么?
我翻遍了他过去的所有文章,发现这个人最大的特点,就是能够从底层理解问题的实质,然后迁移规律去解决问题。并总结了三条思维方式
1、凡事必有因
任何事都不会凭空发生,而是互相作用产生的结果,我们需要抓住事物因果逻辑链条的源头。
掌握一个原则:多问为什么?用理性脑做决策。
为什么要设计一个电商BANNER?甲方要解决的是更好的呈现商品,提高点击率和转化率,而不仅仅是做出好看的画面。
为什么要设计VI?甲方要解决的是让品牌在受众感知层内外合一,进而降低品牌传播成本,而不仅仅是做几个LOGO和应用效果图。
为什么要设计UI?甲方要解决的是产品的视知优化,提升产品使用体验,而不不仅仅是几个写实的ICON和线稿图。
不要觉得这些问题看起来显而易见,实际上有太多设计师都执着于自己的“设计思维”与感性脑。
我曾在知乎回答了一名设计从业者的提问“设计师的设计依据是什么”,题主会产生这种困惑的底层原因就是无法界定“设计解决的问题”本身,
而只有探求事物的底层逻辑,正确界定问题假设,你的决策与行动才不会跑偏,所以这是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基础。
2、知识可迁移
这一步,是类比与借鉴其中的知识,也是催生知识的关键。
• 游戏设计中可以借助平面设计的图形动势,引导角色完成系列操作行为;
• 平面设计中可以借鉴摄影的突出主体的构图原理,更有效的引导视觉落点;
• 摄影作品中可以借鉴绘画作品的构图用光,如沿用至今的人像伦勃朗绘画的艺术布光。
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一个被验证的原理,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其它被运用的可能性。
道理很简单,一种规律能沉淀下来说明被大多数人认可,用大多数人认可的规律去解决问题,比你一个人的经验更可靠。
说一个迁移知识的典范人物——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
马斯克横跨新能源汽车、脑机互联、航空航天、卫星网络,还要去研究宇宙的本质,为什么他能够做牛马不及的跨界事业?
一次访谈中,马斯克曾说:“我一直在做的事情,只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罢了。”
事实上,在他眼中它们都是一回事,只不过是将最基础的原理进行迁移,用来改变了另外一些行业。
迁移第一性原理,可以说是马斯克在诸多领域取得颠覆式创新的方法论源泉。
3、我该怎么用?
学习知识,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,如果了你学习某知识后,行为决策依然照旧,就别怪知识没有用。
这就像是“听了那么多道理,依然过不好这一生”的荒谬论调。
不是知识没有用,而是你没有用,是你“没有用”!
学了知识不用,要么是你不认同,要么是你没有从底层理解。首先你得“吃透”这些知识,而不仅是“知道”这些知识。
当你从底层吃透这些知识后,就要思考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,以及如何迁移。
迁移与应用,我认为是相辅相成的。
因此,在学习后给自己更多的时间”消化与加工”,思考:原理背后是否有自己已有的知识?这种规律还能解决其它领域的什么问题?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,他们的假设是什么?思考我还能把这个原理用在什么领域?对我认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?
当你在学习的过程中,习惯于将发现的原理进行类比与借鉴,就能获得1+1>4的复利成长,不仅能让你对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,而且很多意想不到的新知识、新想法,往往在这里碰撞产生。
总结
底层思考,不只是能帮你提升学习效率,它适用于解决任何问题。工作中,很多设计从业者都厌恶“美工”这个称呼,我认为设计师与“美工”的最大区别,一个是解决问题的人,一个是只会画图的人,而这其中的本质差异,就在于是否从底层思考问题。
如果你将眼界局限在专业内,将工作职责分的比谁都清楚,除了画图,不了解也不关心设计以外的任何工作,只是相对孤立、割裂的看问题,那么你本质上就是一个操作工,能力增长的天花板也会很低,路也必然会越走越窄。
反之,如果你凡事能坚持从底层思考,那么我相信,工作三年你比有工作十年工作技巧的人进步都要快,即使你转行了,在其它行业也一样游刃有余,因为你学到的不只是设计技能,而是一套解决问题的规律与思维方式。
所以我们看到的玩得多考得好,加班少工作好的人,可能并不是因为天赋异禀,而是别人掌握了正确的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方法。
作者 | 两个太阳
来源 | 站酷(dinca.zcool.com.cn)
版权:除非注明,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,否则禁止转载。